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粗鋼產能約為12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67%。而國際上通常認為,粗鋼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0%及以上是比較合理的水平。按此推算,我國粗鋼產能應壓減*10億噸左右。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一方面,轉型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發力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政府“穩增長”的逆周期調控手段,而這將帶動國內相當數量鋼鐵、水泥、玻璃等過剩產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很多過剩產能企業在環保、安全生產、土地利用等方面其實均已符合**標準,難以通過嚴格執法來壓縮,因此不少企業才會一直挺著,希望熬過去。
“加快去產能步伐*重要的是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對經營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其實不必干涉,主要應從行政支持因素較多的國企入手,減少對過剩產能行業國企的資源傾斜,鼓勵其帶頭壓減產能。”在談及如何化解這一困境時,曹建海說。
去舊育新要并重
那么,**去產能的節奏是否應該像外媒所期望的那樣越快越好呢?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認為,聚氨酯發泡保溫鋼管廠家化解過剩產能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具有長期性、持久性和反復性。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體化解過剩產能用了十幾年甚*二十多年,**要壓減的產能遠遠超過上述**,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應該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能太急于求成。
應該看到,**去產能是一個資源和要素重新優化配置的過程,產能過剩本質上是供給結構矛盾的突出。拿玻璃行業來說,我國普通平板玻璃嚴重過剩,優質浮法玻璃占比卻偏低,仍處在價值鏈低端和從屬地位,高端產品供應能力不足,部分高端汽車、高速列車和飛機用超硬玻璃等仍需進口。
由此可見,去產能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含壓減原有過剩產能,還包括原有產能改造升級、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即便單純以壓減產能數量來看,今年1—5月份我國原煤產量同比下降8.4%,粗鋼產量下降1.4%,**去產能的步伐也算不上慢。
事實上,產能過剩行業在“去舊”的同時也在發力“育新”。例如,近兩年來,海內外頁巖氣領域用戶對高強連續油管需求量快速增長,但該油管生產工藝復雜,對生產控制的要求很高,國內外鮮有鋼廠能夠生產。對此,寶鋼集團針對用戶需求,創新冶金方案和工藝技術,在實驗室多輪試驗基礎上,成功試制出超高強連續油管用鋼CT130,及時搶占了這一市場。
“去產能應尤其重視發揮市場作用。政府在穩增長時也需要注意投資項目的必要性和經濟效益,聚氨酯發泡保溫鋼管廠家不能盲目上項目,讓過剩產能企業形成依賴。長期來看,政府還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到科技研發、知識產權保護、教育質量提升等人力資本建設上來。”曹建海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