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涂塑鋼管|鋼鐵行業“碳交易” 機遇還是挑戰?
工業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領域。雖然近年來鋼鐵等原材料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工作已有成效,但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變的現狀決定了碳排放總量將持續上升。據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截*2012年底,國內鋼鐵實際綜合產能約9.76億噸,按統計粗鋼產量7.31億噸,產能利用率74.9%,鋼鐵產能**值的增加增大了減排壓力。
增大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遭受其他**的碳關稅貿易保護,還是在國內面臨的強制實施“碳交易”,企業成本都會增加,通常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主要是由改善生產流程、更新生產設備或采購價格更高的環保型生產原料等產生的成本;隱性成本主要指企業因參與“碳交易”而產生的機會成本,涂塑鋼管廠家如放棄生產部分碳排放較高但卻能給企業帶來更高利潤的產品。“碳交易”的施行會使相當一批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原材料企業被市場淘汰,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也會因開發節能減排新技術而增加研發成本。所以,短期內企業將面臨生產經營壓力。
出口競爭力下降。鋼鐵屬于勞動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產業,碳排放密度相對較高。推行“碳交易”導致的成本壓力將轉嫁到產品價格上,將使我國鋼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削弱,導致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下降,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造成沖擊。
7月30日,**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投資將達2.3萬億元,可再生能源發展投資將達1.8萬億元,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5%提高到30%,將對鋼鐵等8個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產能過剩的行業將面臨更高的電價。從2015年起,**將逐步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范圍,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場。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時的水平下降40%~45%,將非化石燃料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提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