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直縫鋼管廠家|鋼鐵業謀求智能化突圍
“**制造業在關鍵的共性技術方面與制造業強國差距還比較大,德國、美國是在高平臺上創新,不像我們,想吃饅頭得先從種麥子開始。”曾經參與起草《**制造2025》的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上述看法。
李北光指出,在政策層面,**對智能化創新給予重點扶持。《**制造2025》規劃提出的“工業強基”工程中,明確了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海洋工程等領域需要重點發展18項技術、19項核心基礎零部件、5項先進基礎工藝以及13種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財政部為此專門設立專項補助基金給予相關企業資金支持,專項補助標準原則上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20%,單個項目專項資金補助總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他同時表示,這些扶持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具有研發創新基礎的企業。就鋼鐵行業而言,受益*大的細分領域主要還是具有一定規模、有研發能力的大型鋼企。如鋼研高納、撫順特鋼、寶鋼股份、久立特鋼等新材料公司。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在接受《**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單一依靠鋼企自身解決智能制造問題的模式遠遠不夠,需要從監管、資金、技術等多個層面,政府、社會以及科研機構、裝備制造企業形成合力來推動。直縫鋼管廠家應該多鼓勵企業集成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行業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等兩化融合技術,從整體上提高鋼企智能化水平。
體制阻礙鋼鐵業轉型
在天津冶金軋一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澤普看來,雖然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位,但是**距離一流制造強國的目標還很遠。 “現在我們的管理體制還處在工業2.0電氣化的時代,這種體制要適應工業4.0幾乎是不可能的。體制上的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規劃再好的藍圖,實施起來難度都很大。”楊澤普說。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企業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雖然在**以智能制造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發展迫在眉睫,但欲速則不達,這個過程很艱難。“長期處在2.0工業思維之下的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是其*大障礙,因為他們的技術與思維模式相對滯后。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防止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宋清輝說。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采購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呂漢陽在接受《**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則指出,我國鋼鐵行業“兩化”融合發展不平衡,仍存在落后的企業和落后的生產線,有的還處在工業2.0的水平,甚*1.0的水平。即使是先進的鋼鐵企業,與國外發達**的同行相比也還有一定差距。他認為,目前我國粗鋼產能很高,與高端鋼鐵的生產相比差距還很大。